日前,零陵區的考古專家在柳子街的考古活動中發現了一塊明代石碑。這塊石碑在龍興寺的遺址上,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碑刻內容記載了龍興寺的建設與發展過程,專家認為,此碑有較大文物參考價值。
由於年代久遠,石碑風華比較嚴重,並有斷裂的痕跡,用水浸濕後,石碑上的文字逐漸清晰,題字為“風調”,碑文中依稀可見“嘉靖十四年”字樣。
零陵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唐森忠介紹,在嘉靖十四年的時候,一個姓蔣的居民與妻子生育了五個小孩,在明洪泰年間,送到高山寺學徒。學徒之後,他就做了一個夢,夢見龍興寺有龍祥,便在龍興寺這一塊,建大殿修起了龍興寺。
文物專家推斷,石碑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史料記載,唐代的永州,僻遠荒涼,素為谪官貶居之地。柳宗元自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起,在永州谪居十年,貶谪永州的前五年,柳宗元居住城南龍興寺,寫下了《永州龍興寺東丘記》、《永州龍興寺修淨士院記》、《永州龍興寺西軒記》等地方風物佳作。由於寺廟曾多次遭遇火災,抗戰中還被敵機炸毀過,如今只能憑借廟宇的殘垣斷壁,來推斷它當時風貌。
唐森忠說,這個碑非常珍貴,它是明代年間的,應該說風調雨順碑。現在這個是風調碑,還有一半是雨順碑,合起來之後,它就完全能夠了解龍興寺的建設與發展的具體情況。
柳子街作為古代的湘桂驿道,曾經商鋪雲集,繁華熱鬧。72歲的劉祖聖是柳子街的原著居民,走在千年的青石板路上,他思緒萬千,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西小丘、愚溪都能如數家珍,可是,龍興寺、十五亭卻不在了。
劉祖聖介紹,這個十五亭是廣西客商來往的必經之道,來往的客商可以在這裡喝水,飲水、也是休息的地方。他希望,能恢復這兩處標志性建築,因為龍興寺是有傳說的,來零陵參觀旅游的游客來到這裡,卻發現亭子沒有了,龍興寺也沒有了,大家想看看卻見不著,會給游客留下遺憾。
明代風調雨順石碑的發現,無疑給文物專家們全面掌握柳子街的整體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據,而十五亭、龍興寺等標志建築是否會像劉祖聖所期望的那樣,能夠重見天日,我們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