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墳,地處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區境內,位於筆都善琏鎮西南二公裡處,因三國孫權之母吳國太之墓“古墓太寺”和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陵墓在此而得名,自古以來遠近聞名。
善琏鎮是文房四寶之一湖筆的發源地,至今巳有兩干多年歷史,自古以來帝皇將相和文人墨客在這塊土地上留有不少足跡,其中蒙恬造筆、朱元璋戰馬河邊飲水等故事現今仍廣為傳誦。皇墳村遍布古跡,在善琏這塊土地上也自然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古墓太寺”地處皇墳村墳頭灣自然村西邊的水仙墩,在水中用上等木材直接打樁,古墓禅寺就建造在木樁之上,廟宇就位於水上,四周環水,建築獨特。現在的房屋是明代重修的,雖然年代久遠,但結構仍然完好,仿佛能透過歷史依稀看到當初雕梁畫棟、佛像木刻、香火萦繞的景象。
據史料記載,“古墓太寺”也是歷史上慢慢形成的。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的母親吳國太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在她49歲時病故,孫權把她的母親厚葬於吳國境內“水仙墩”。水仙墩東接含峰(即現在善琏鎮含山,古代已有名),南近新市,西近天目,北臨太湖,四周環水,被稱為風水寶地。當時建造了數間房屋,用於若干守墓人居住,在孫權神鳳一年(公元252年)病亡時吳國太之墓才始稱為“古墓太寺”,那時房屋內有觀音大士佛像一尊。時移世易,歷經一百多位帝王的統治變遷,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鎮江金山寺慧明禅師游方到此。他看到“水仙墩”地形獨特,四周環水,風水盤旋,墩像一寶,東有皇墳葬於龍口地形,距離相隔一丘。他忖思良久,認為這正是建寺寶地,於是結蘆為庵,在墩後“古墓太寺”原有的數間房屋居住下來,早晚四方化緣修行。日久,當地百姓贊助建造了廟宇,並改名“古墓寺”,在殿內裝有佛像、文慈、普賢、彌勒、韋佗和原有的觀音等數尊神像。從此以後,“古墓太寺”逐漸聞名遐爾,燒香拜佛絡繹不斷。慧明禅師圓寂後,被安葬於寺後,與“古墓太寺”相距數十公尺,後人立有墓碑以示紀念。
在清代,“古墓太寺”外還建有明丞相土主大殿,內供三尊戴飾丞相衣冠的神像,這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明末清初,“古墓太寺”進行整修,為當時的銮殿移動更換作為基梁的園木。高姓、陳姓、許姓的三位壯士在水中撐木築梁,事情中途遇到三次急浪,木粱下沉,三人為保護寺廟奮力支撐,不幸溺水犧牲在長灣河流之內。45年後,做了27年皇帝的康熙突然被三人亡魂托夢,在夢內哭喊驚醒,好幾天身體都感到不舒服。於是,康熙陰封三位壯士為丞相之職,所管“江南地方總土主任”(時下在江浙滬一帶群眾中稱其為“江南總土主”),把長流河流改稱為大木漾(傳說當時每年八月十五日夜裡,本地漁翁曾經見過數次那根大原木直豎露出水面,有時像寶塔形狀,所以也稱為大塔角)。三人受陰封為丞相後,就自選了皇墳古墓禅寺所在的地方,外建明丞相土主大殿,殿內供奉三尊丞相衣冠的神像,還有八個“任人”分立左右聽命行事。
近年來“古墓太寺”的知名度大增,遠近聞名,游客香客從長興、桐鄉、嘉興、海寧、杭州、蘇州、上海等地前往瞻仰古跡和焚香禮拜。古墓禅寺每逢初一、十五,游客香客少則二三百人,多則上千人。
趙匡胤之墓遺址位於現皇墳村金家兜自然村,現在是一片桑樹高地,旁邊是後人開挖的一條村莊小河流。據當時參加開挖河流的老人說,當時地下很深處有四個像似排水用的管道直通高地之下,疑是古墓的排水用通道。2003年8月,皇墳遺址被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點。
據有資料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死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死後建立了七十二處墓,所以人稱七十二個趙皇墳。皇墳村的宋太祖趙匡胤墓正處在龍頭地形,位於“水仙墩”東北:南面的金家兜(自然村名)是龍下須;北面的顏家兜(自然村名)是龍上須;東面的龍頭項身到大河,杜家兜(自然村名)與楊梅兜(自然村名)是龍項下的兩只前足;西面的水仙墩“古墓太寺”為寶,茅家橋(自然村名)與雙橋(自然村名)為兩只龍角。整體上看這就是龍搶寶地的地形,所以趙匡胤墓葬在龍口之中,在墓北原建有數間房屋,是供守墓人居住使用的。後來,村莊因此被稱為“皇墳”。
皇墳莊屋中間舊時稱為“總管堂”,屋內供奉的菩薩名為“金都大元帥”。據說金都大元帥曾在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當時的金部落叛亂時,領兵將攻入中原,並勸和兩國停戰。停戰之後不久,金元帥就病亡了。為紀念他的功績,兩國給他封神,拜為兩國總管之職。因不知其名和姓,故稱之為“金都大元帥”。
總管堂東側屋內供奉有猛將菩薩。相傳本地曾經遭受災荒,流行瘟疫,幸虧有劉猛逐斜驅瘟才平穩了這場災禍。因為此事,劉猛的名聲遍揚國內,皇上下旨封他為“猛將逐斜”,後來人們便稱其為猛將菩薩。
西周、南宋時期的古建築遺址距“古墓太寺”東南方約一千米處,是現顧家兜自然村邊的一片名為大太角的地方。以前這裡是一片桑樹地,2000年開展土地整理工作時,曾發掘出大批出土文物。文物經有關方面鑒定後確認是西周和南宋時期的制品,現在由市文物有關部門保存。西周時期古建築遺址大小為400米×400米方圓,面積較大。南宋時期古建築遺址大小為200米×200米方圓。兩處遺址相距很近,南宋時期古建築遺址就在西周時期古建築的北面,僅隔幾十公尺之地。
尼姑庵遺址就位於西周、南宋時期古建築遺址的西面,現在地名叫吳家浜。相傳當時尼姑庵規模較大,建築較多,庵內尼姑眾多,且多為年輕貌美。當時有流傳下來的一句口頭語:“天下十三省,只有吳家浜裡好白相。”,由此不難想象當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