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家具 >> 仿古木雕 >> 竹雕漁翁得利(明)

竹雕漁翁得利(明)

日期:2016/12/14 18:01:38      編輯:仿古木雕

    中國人愛竹,愛其秉性超凡脫俗。竹編、竹雕、竹刻字畫、竹裝飾品等在各地皆流傳。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成為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天然造化的藝術品位尤為凸顯,成為人們十分欣賞的藝術瑰寶。1958年,上海人士何天齡給南京博物院捐獻的一件竹雕漁翁得利,實乃竹雕瑰寶中之瑰寶。

    竹根雕漁翁得利:高16.2厘米、底徑12.5厘米。用老竹根莖雕刻,以圓雕技法,隨形賦意,雕一老翁趴在大魚簍上的形象。漁翁腰掛小魚簍,右手提兩條魚,臉上充滿豐收喜悅。雕刻技法之粗犷處,如衣褶、魚簍、水波等,大開大阖,線條峻急有力;而精細處如發須、五官等,特別是人物表情則刻畫極其細膩,瞇起的雙眼帶動了面部肌肉,極為寫實。雖然是相貌清癯飽經風霜的漁翁外形,卻絲毫不掩其仙風道骨,表現出知足常樂、超然物外的氣度。作者同時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確和肌肉的質感。整體刀法舒暢健朗,镌刻技巧極精湛,雖然無款識,但從立意、刀法可知,應為明末清初竹刻高手所作。

    表現漁翁捕魚形象的竹雕出現在明代中後期。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所雕竹雕漁翁。這種漁翁趴在大魚簍上的形象,目前發現的竹刻中,以此為最早。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竹雕漁翁得利在圖錄中首次發表以後,類似形象的工藝品竹刻、木雕、玉雕等風行起來,特別在仿古雕品中被大量使用。
  1. 上一頁:
  2. No
欄目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