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州窯香爐
日期:2016/12/14 18:12:22   編輯:仿古瓷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燒青瓷的主要窯口,耀州窯青瓷蜚聲中外,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屢次拍出數百萬美元的天價,成為海內外收藏家競相追逐的名瓷。
這尊宋耀州窯香爐比較少見。香爐造型規整,爐身高7厘米,直徑9.5厘米,爐沿為厚唇,唇寬2.7厘米,自然下垂,爐口邊沿處還留下一道醒目的圈紋,打破了青釉單色瓷沉悶的感覺,將爐面點綴得富有生氣和活力。胎土細膩,施釉滋潤、均勻,無積釉的現象。留有印花痕跡的五足長短一致,間隔距離完全相等,十分巧妙地排列在爐身四周。我猜測可能是用模具統一壓制的,不然怎麼會這麼規整呢?把爐放在桌上,亭亭玉立,美觀大方,令人賞心悅目。爐內為露胎,采用的是傳統的輪制工藝,一條條螺旋紋清晰地躍入眼簾。為確定其生產年代,朋友專程到國內技術中心打洞加以檢測,現在那個淺淺的小洞眼永久地留在了爐底。
我以前曾將此類器物歸入油燈類,後經研究發現,如果是日常使用的油燈的話,內胎應該施釉的,否則油要滲透到胎裡,會造成油料浪費,聰明的先人不會做出如此愚笨的事情。因此,我認定它是一種造型別致的香爐。後來,在耀州窯博物館,我看到這種類型的器物果然標識為香爐。
耀州窯遺址南北長約五公裡,東西寬約兩公裡,蜿蜒分布在漆水河兩岸,一條現代化的南北高速公路從漆水河旁穿過。史載“南北沿河十裡,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裡窯場是也”。耀州窯創燒於唐代,鼎盛於北宋,衰敗於明代中期,歷時800余年。主要產品有唐三彩、白瓷、天青釉瓷、刻花印花青瓷等幾十個品種,可謂儀態萬千,秀麗淡雅,在我國瓷業發展史中占有較高的地位。
當年的耀州窯盛況空前:窯坊鱗次栉比,文人雅士聚集於此。夜色降臨,爐火正旺,四周亭台樓閣,絲竹管弦,好生熱鬧,實乃繁華之地也。建國以後,該窯經過三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古發掘,揭露面積累計2萬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標本逾200萬件。
耀州窯生產的器物顯然受到江南越窯的影響,因此不少專家將其列入青瓷系絕非偶然。在南方越窯青瓷江河日下之時,越窯工匠為了生計走南闖北,將精湛的工藝技術帶到北方的耀州和南方的龍泉,耀州窯開始制造青瓷,從此南北青瓷遙相呼應,爭奇斗妍,成為中國瓷業之不朽盛事。唐朝的耀州窯也燒制白瓷,但在“北白”一統天下裡,不甚起眼,因為當地瓷土的特點是含鐵量較高,做出的白瓷不夠白,上了化妝土,依舊是乳白色的,因此產品缺少競爭力。反過來生產青瓷,這裡的瓷土就有了優勢,可以說這是大自然的造化。
青瓷所采用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進入全盛時期。其他窯口器物的刻花是用竹片為工具,在沒有干透的胎上刻制的,唯有耀州窯紋飾經鐵刀刻、旁刀剔兩次刻成,刀鋒過處,圓活、自然、犀利、鋒銳,絕無拖泥帶水之感。裝飾刻花剛勁有力,紋飾深淺分明,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指出:“耀州青瓷器謂之越器,以其類余姚秘瓷也。然極粗樸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山陰人陸放翁對家鄉生產的越瓷青瓷比較熟悉,他又在西北度過了9年的軍旅生涯,他的記敘比較符合當時實際情況,一是說明耀州窯受到越瓷青瓷的影響;二是質地粗樸,胎體厚笨,耐用程度明顯要比薄胎瓷要好,所以飯店酒樓都願意用它。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亦出一方瓷。耀州窯器物的風格與西北漢子粗犷的性格相當吻合,也許正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西北雄風孕育了耀州青瓷器的粗樸。當然,這樣的粗樸厚笨也從另一方面表明耀州窯到南宋時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