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釉裡紅碗
規格:高10.5cm
質地類型:瓷器
明代景德鎮瓷器制造盛況不減且又有新發展。洪武年間在此設立御器廠,正式有了常年照例解貢的官窯。廠內按工作任務分為二十三作,如大碗作、碟作、盤作、盅作等。官匠有三百余人,而“雇夫”等助手不下千計,可見規模之巨。由於進貢器物選取標准很嚴,故產量不高,有些任務只能轉嫁民窯完成,稱“官搭民燒”。
根據燒造工藝的不同,可以將明代瓷器分作釉上彩和釉下彩。釉裡紅與青花是釉下彩瓷器中的兩個門類。在明代初年(特別是正德年間),釉裡紅的紅色還不那麼鮮艷,有時還有“暈散”現象,就是圖案線條的邊緣有些模糊,這是由於采用了石灰釉和助熔劑含量高的色料,色料易向釉層擴散所造成的(這在清代釉裡紅中很少見到)。洪武時期景德鎮所產釉裡紅數量很多,超過青花和其他品種。宣德年間及以後的釉裡紅產品極品很少,但在其間燒制的以紅色塊表現的三魚、三果、靈獸圖案的釉裡紅器皿,色澤鮮艷如紅寶石,只是其紅釉是在剔去白釉後再填入的,即是《景德鎮陶錄》中稱的“寶燒”,所以也有專家稱之為填紅,以與其他的釉裡紅器物相區別。
明初的釉裡紅瓷器在器型、紋飾上與當時的青花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