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日期:2016/12/14 18:31:19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中國繪畫作品,是描畫在石壁及帛上的人物。漢、魏、兩晉,基本上是以描繪人物故事為主的人物畫,偶爾點綴山水樹石,也不過作背景陪襯。直至隋唐之間,山水畫才漸漸從人物畫中蛻變而出,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科。如果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傳)表現手法尚為稚拙的話,那麼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作為獨立的山水畫已趨於完善了。
李思訓(653-718),字建,一作建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唐宗室,孝斌子。高宗李治朝(649-683)任江都令。武則天當政,棄官潛匿。神龍元年(705)出為宗正卿。玄宗開元初官左武衛大將軍。李思訓的青綠山水,在中國繪畫史中功名卓著,成為後人追溯唐代重彩山水畫的宗師了。其子李昭道也擅畫,後人謂之“大、小李將軍”。《宣和畫譜》著錄他的畫十七件,但現在傳世的公認的作品就《江帆樓閣圖》一件。這也是我們今天藉以認識北宋末期推崇的“古圖”的一件精品。
《江帆樓閣圖》絹本,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青綠設色。圖的上方是浩渺的江水,近處滿勾細密的魚鱗紋,漸遠漸渺茫。近岸有一葉漁舟,天邊則有二片風帆遠去。下方是江邊坡岸,山峰聳立,長松秀嶺,密樹掩映,山徑層疊,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間。畫七人,一人於廊內,二人於坡岸賞景,另四人則沿山徑而來。主人騎馬,三僕或挑擔、或提物,簇擁前後。人物描繪工致,形神兼備,延續唐代繪畫的輝煌。而用色上也沿用人物畫優秀的重彩法,在石面及松葉上著濃厚的石綠色,在廊檐及木柱上著明艷的硃砂色,將隋以來的金碧山水演繹成一種以青綠為主的青綠山水。然而樹木山石的刻畫則比以前細密、老成。山石有勾而無皴,雜樹或枯枝,或有葉,枝葉都用雙勾線描,而松樹則更具特色,此前的展子虔畫松不畫松針,只用綠色點染,畫法古樸,而此圖則先用石綠點染,而後又用石青加上兩筆交叉的線,以示松針。這種表達方式,現在的人們也許會覺得希奇,但卻正是一種“古怪”。這與北宋李成開創的描繪松針的“攢針”法相比較,自然會顯得比較古拙,但也正因為這一點,讓後來的學者確認這幅未署名款的古畫為處於承上啟下時期的李思訓所作。
然而,隨著唐代中期水墨山水畫的興起,這種古艷的青綠山水畫漸漸冷落。一直等待了300年,在北宋後期畫壇的“復古”潮中,畫家們將水墨山水的精湛的“勾、皴、擦、點、染”的筆墨技法融入其中,創造出既艷麗而又脫俗的臻於完美的青綠山水,其中以青綠為重的謂之“大青綠山水”,代表作如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也有作淺绛淡彩之後薄敷青綠石色的,謂之“小青綠山水”,趙伯駒(傳)的《江山秋色圖》許為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