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絲硯 龍硯

“山泉雙鹿”硯 臨朐 80厘米×68厘米×7厘米
據紅學家端木蕻良考證說,“紅絲石硯即脂硯齋之脂硯也”。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說紅絲硯來源於紅絲石,二是說紅絲硯的色彩宛若胭脂。
如今,紅絲硯這個發端於唐,興盛於宋,消退於清末民初的硯石品種,又神奇地復興了。隨著認識與欣賞紅絲硯的人越來越多,收藏家與愛硯者正在一點點悄悄掀開它神秘的面紗。那麼,紅絲硯的品質特征與市場狀況究竟是怎樣的?在新年來臨之際,如果想要選擇一方好的紅絲硯,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唐彥猷:名硯之首
紅絲石,即紋理如絲,紅黃相間的石頭。《淄硯錄》載“石皆生於洞之西壁,不知重數,如積壘而成,上下皆青或赤石數重。其中,乃有紅黃,而其紋如絲者,一相傳曰紅絲石。”
紅絲石主要分布於山東青州、臨朐等地。宋代杜绾在《雲林石譜》中記載,“青州縣紅絲石產土中”;清乾隆年間的《西清硯譜》中記,“紅絲石出臨朐”;此外,還有史稱“青州紅絲硯”的說法。
山東臨朐紅絲硯藝術館館長傅紹祥介紹說,在歷史上,紅絲硯的開采點主要是青州黑山和臨朐老崖崮,現在開采范圍擴大了,青州的河莊、五裡鎮、王墳鎮和臨朐的栗溝、石灣崖、宮家坡、三陽山、赤良峪等地都在開采紅絲石。
紅絲石的顏色非常豐富絢麗,主要以紅黃兩色為主。按照紅色的艷麗度,紅絲石又分為紫紅、胭脂紅、曙紅、大紅、朱膘、朱砂等。其中,紫紅當地稱為“豬肝色”,所制作的硯台古樸典雅,深受日本人喜愛,而棗紅色,紅中泛紫,色調艷麗,深受中國人的青睐。
宋代的藏硯、制硯名家唐彥猷對於紅絲硯有著驚人的評價,稱“端歙皆置於衍中不復視也”,也就是說,有了紅絲硯,端硯以及歙硯他都不願意再看了。唐彥猷因此將紅絲硯列為各大名硯之首。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唐彥猷對紅絲硯情有獨鐘呢?除了顏色艷麗之外,唐彥猷還發現了紅絲硯的哪些特點呢?唐彥猷是這樣說的:
“以墨試之,其異乎於它石有三:他石不過取其溫潤滑瑩,此乃漬之以水,而有滋液出於其間,以手磨拭之,久黏著如膏,一也;他石與墨色相發,不過以其體質堅美,此乃常有膏潤浮泛,墨色相凝若純漆,二也;他石用訖,甚者不過頃刻,其次止終食之間,墨即干矣。此若復之以匣,數日墨色不干,經夜即其氣上下蒸濡,著於匣中,有如雨露。”
按照唐彥猷的說法,紅絲硯極適於發墨,且墨色如漆,數日不干。而時至今日,紅絲硯被賦予了三美:第一是聲音之美,“其聲清越,锵若金石”,即它的聲音清亮悅耳,如金石叩擊;第二是紋理之美,其旋轉團圓紋,常達二三寸而絲凡十余重,次第不亂,如月暈,如山石,如禽魚雲霞狀,紋彩不一,美不勝收;第三即資質潤美,發墨均勻。
唐彥猷對紅絲硯的評價並非個例。書法家蔡襄也贊同唐彥猷的說法,稱“唐彥猷以紅絲石為天下第一石,有脂脈助墨光”。蘇易簡的《文房四譜》中記載了四十多種硯台,稱“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斧柯山第二,龍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
乾隆年間有《西清硯譜》記載稱,乾隆帝收有三方紅絲石御硯,即鹦鹉硯、“風”字硯、四直硯,並附有題詩。其中,紅絲鹦鹉硯最為精彩,乾隆詩雲,“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賦後,镂肝吐出一絲絲。”此硯高五寸,寬三寸三分,厚七分,舊坑紅絲石制作,紫中帶黃,紅絲縷縷,瑩潤如玉,雕刻的鹦鹉亦栩栩如生。
文物學家鄧之誠則為宣和紅絲硯贊歎道:“按《博物志》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硯為第一,而宣和尤紅絲之冠也。質瑩甚,而朱紋隱起,如紅羽,下如丹葉,故又名朱雀瓊花。”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對紅絲硯贊賞有佳,稱“石號紅絲,唐人所貴,一池墨雨天花墜。”
推薦閱讀:
山西則天聖母廟
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考古
日本姬路廣峰神社起火 經典古建險遭滅頂
老撾人寧肯移動建築也不破壞古建
紅絲硯的收藏與市場 不過,令人詫異的是,無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天,對於紅絲硯也有很多不盡相同的看法。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對紅絲硯就有另一番評價:
“紅絲石,作器甚佳,大抵色白而紋紅者慢發墨,亦漬墨,不可洗,必磨治之;紋理斑,石赤者不漬墨,發墨有光,而紋不大入看。慢者經暍則色損,凍則裂,干者不可磨墨;浸經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滌,非品之善。”
也就是說,米芾有兩方紅絲硯,其中一方好看而不發墨,而且必須飲水,也不經凍;另一款發墨而不好看。所以,米芾認為,紅絲石只可做器皿裝飾之用。
與米芾類似,歐陽修也根據經驗寫到,“紅絲硯須飲水乃發墨”。杜绾曾在《雲林石譜》中說,“青州縣紅絲石產土中,其質赤黃,紅紋如刷絲萦繞石面,而稍軟,扣之無聲,琢為硯,先以水漬之乃可用,石質燥渴,頗發墨。”
當代制硯、藏硯名家吳笠谷先生也認為,紅絲硯來自於山坑,故而石質燥渴,不如端歙,因為後者都出自於河床,用水養著,石質滋潤,易發墨。
那麼,為什麼同一種材質會出現美惡不同的評論呢?
傅紹祥分析說:“所有品種的硯台,並不見得每一塊都是完美的,也不能說每一塊都是發墨的。即使端硯、歙硯也有不發墨的。發不發墨和石質本身有關系。一般來說,石質結構越緊密,就越發墨,但是硬度又不能太高。大理石密度高,但太硬,所以不發墨。而石質太軟的也不行,因為吸水性太強。端硯和歙硯,石質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屬於結晶體,芒較多,所以發墨快,而紅絲硯含鈣高,發滑,芒含量少,所以發墨比較慢。然而,也正是這個特點,符合了當代用墨的特點。今天用墨是在硯台裡直接倒一些墨汁,然後根據創作需要研磨調墨,紅絲硯的特點是可以使墨更加細膩。紅絲硯的獲得很不容易,得到一塊上好的紅絲硯多半靠運氣。唐彥猷親自開采選擇並磨制,得到的應該是上好的紅絲硯,所以贊不絕口,乾隆帝的紅絲硯應該也是精品。而從米芾和杜绾的講述看,他們所得到的紅絲硯可能是一般的品質,所以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硯台的發展與書法的興盛密不可分。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四寶硯為首”,充分說明了硯的文化位置。今天,隨著毛筆書寫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書法作為中國傳統高雅藝術的特征越來越鮮明。硯台收藏,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發現和接受。
作為當代硯文化的推動者之一吳笠谷認為,“硯台是低調的,不像書畫那樣可以懸掛於高堂,明示於人,炫耀於人,它是深沉的,是默默地等著真正喜愛的人來發現,來欣賞,它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
那麼,紅絲硯的收藏價值又該怎麼看呢?
傅紹祥分析認為:“紅絲硯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原因有三:第一,硯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收藏硯能夠提高人的文化品味;第二,優質硯石是稀有資源,開采難度大,它的稀有性和不可重復性決定了它具有收藏價值,而且升值潛力很大;第三,硯屬於手工藝品,名硯都具有近千年的工藝傳承歷史,而這種手工藝瀕臨失傳,范圍有限,所以會越來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吳笠谷則認為:“紅絲石的資源稀缺,開采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時,紅絲硯具有歷史傳承,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因此,紅絲硯還屬於收藏冷門,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升值空間有待提升。目前,一塊20公分見方的上品紅絲石,價格在人民幣10萬元左右。”
硯文化收藏領軍人物劉紅軍將軍收藏硯台已有二十余年歷史,在他所藏古今一千多方硯台,紅絲硯有二百余方。他說,紅絲硯鮮艷奪目,紋理變幻無窮,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當記者親臨他的聚硯齋,他拿出一方紅絲硯給記者看。這塊硯質好無雜,雕工簡潔有致,刻夔紋邊硯池。硯側刻行楷銘文“井南居士”四字,字體優美。此硯原為晚清書畫家周作镕所藏,2010年,劉紅軍在一個舊貨市場上花了很少的錢就買了下來。現在有人出價80萬元,劉紅軍仍不忍出手。
在2011年保利五周年春拍上,一方乾隆帝的御用澄泥伏虎硯,以140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這一結果讓硯台市場的商家感覺振奮,硯台收藏向好的趨勢也漸漸顯露出來。
巧藏紅絲硯 新年伊始,春節臨近,紅絲硯以其富麗、喜慶的暖色調,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很多人看作新的收藏門類與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那麼,對於收藏與饋贈來說,又有哪些具體的講究呢?我們請專家們就此做出相關分析。
吳笠谷:質地、顏色、紋理、雕工
主要從紅絲硯的質地、顏色、紋理、雕工四個方面去衡量。石質細膩滋潤、軟硬適中、發墨較好,顏色絢麗,紋理清晰,雕工精美和諧為上品。當然,四者全部占有的極少。紅絲硯集天然與人工精華於一體,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體現。石頭本身要顏色華美,無雜質,質潤,而溫潤的、絢麗的天然石材,只有加上擅於雕刻的精湛工藝,才是一方完美的紅絲硯,這樣的硯,最值得收藏。
傅紹祥:收藏可小,送禮看人
中小型紅絲硯便於收藏,因為其集實用與觀賞於一體。紅絲硯少有大塊,大者稀有,故而成為收藏家追逐的對象,但是,大者多有瑕疵,雖觀賞性較強,但不便於收藏,且價格也過高。收藏紅絲硯中也不能認為沒有雕刻就沒有價值,素硯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並不是雕工越繁雜越好,和諧得體是妙品。
至於送禮,那就要看送給怎樣的對象了。如果對方是愛好書法的好硯者,最好是實用一些。從實用講,紅絲硯的發墨性是最重要的,清紀曉岚認為“凡是瑩潤發墨者,都是上品”,而有研墨、蓄墨的地方也一樣重要,國畫大師李苦禅曾要求制硯名家石可先生制一魯硯,唯一的要求是“應以寬且深實用為要!愈深、寬最能實用。”另外,實用的硯應以亞光為好,但是紅絲硯如果處理成亞光,將直接影響顏色和紋理的美觀,所以建議將硯池部位用稍粗的砂紙稍微打磨,然後再用。
如果對方是收藏硯,以觀賞為主,則可從天然和人工兩方面考慮,天然的石質所具有的溫潤如玉的質地,艷麗多姿的色彩,變化莫測的紋理都是要考慮的因素;雕工精湛,有內涵,有主題,有意境的最好。
推薦閱讀:
山西則天聖母廟
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考古
日本姬路廣峰神社起火 經典古建險遭滅頂
老撾人寧肯移動建築也不破壞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