唅蟬與佩蟬的古玉
日期:2016/12/14 18:21:51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筆者特別喜愛高古玉器,素來認為那時雕琢的蟬形玉件甚有神秘感。《史記.屈原傳》指“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瞿中溶謂“……人之死,其屍有似於蟬之蛻(解皮)”。藏玉資深者,皆知漢代興“唅蟬”,把蟬形玉放死者口中(九竅之一),不願死者空口而去;除了希望屍身不朽,更深盼能如蟬由濁穢幼蟲蛻化為高潔成蟲,好比死者靈魂“再生”。通常玉片薄、壓舌下。
如果依出土文物考證,唅玉蟬並非始於漢代之形制;蓋殷墟墓掘出四件玉蟬,其二即位於口中,另二件位於腰部。前者應為“唅蟬”;後者屬“佩蟬”,一如其他形制佩玉。西周墓亦出土一件唅於口中的玉蟬。換言之,商、周時已有“唅蟬”;但更早期者屬何時,難以證實。
以“佩蟬”而言,就筆者所知,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時期已出現。張陵山出土者,形近三角狀,平底凸面,陰紋刻畫,尾鑽三孔,應作佩系之用。浙江出土者,也是良渚文化時期玉蟬,形似細長六邊形,上方兩邊琢二眼孔,亦應為佩飾。另見一件紅山文化丫形玉器(見附圖),上有二孔,供佩系;有天然色沁,刻紋簡樸,乃屬蟬形,也可能是人面蟬形合成一體,尚待細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