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祭蔡倫及宣紙習俗

祭蔡倫及宣紙習俗

日期:2016/12/14 17:57:37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祭蔡倫

    行業祭祖是我國農耕社會時期的一種普遍現象。各地造紙業界祭奠蔡倫的日期不一定,有農歷三月十六,有三月十八,也有五月十二或十七。盡管日期有所差別,但都說這一天是蔡倫的生辰。宣紙行業中祭蔡倫的時間是三月十六,每年的這一天,全行業停產,由業主率領紙業工人拿著香燭、紙錢和各色供品前往位於小嶺許灣的蔡倫祠拜祭。這種方式被稱為“祭蔡倫”,而圍繞整個行業的集體活動被稱之為“蔡倫會”。 
    在宣紙行業中,還有一項是別地造紙業中不常見的,就是每年農歷的九月十八集體停產,傳說這一天是蔡倫的忌日,由業主宴請雇工,靠近蔡倫祠的從業者,多前往上香祭祀。在這一天,整個行業人人地位平等,業主充分聽取雇工們對所供職的宣紙作坊的意見,其中也包括雇工勞資和伙食等方面的問題以及紙坊發展的建設性意見,關於整個行業的事情,由各業主們在自行集會上討論。商談最多的是每年的原料收購、產品售價和雇工們提出的勞資問題。這種習俗一直持續到民國以後,在那個時候,許多地方都成立了行業公會,又稱同業公會,大多是舊政府變相盤剝行業的組織,有的行業就此一蹶不振,我在有的少數民族地區考察時,就聽說過在行業公會的干擾下,當地的造紙戶不堪重負奮起反抗的故事。宣紙行業成立了行業公會,每年商量業內大事時,都由公會負責人召集。通過行業公會討論的原料收購、產品售價、人工工資等結果,各宣紙作坊參照執行,允許有一定的浮動,但不能突破10%。

 
    蔡倫會將宣紙業連成一個整體,紙坊之間起到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等作用。在師徒傳承、年初開業、歲尾停業、創制新品種、工藝改進、商量業內大事等方面,都要以不同的方式祭奠蔡倫,蔡倫的精神左右著整個行業,也規范著整個行業行為,企業間雖然有著競爭,但都在自覺維護行業的基本規則。盡管在最為繁華的清代宣紙產業遍布著泾縣的小嶺、古壩、南容、烏溪、百元等地,但無不執行蔡倫會所討論的結果。我在調查中還發現,在泾縣,無論是宣紙業主還是匠人,逢年過節在祭祀時,都將祭蔡倫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比如:業主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專門祭祀蔡倫,祈求紙祖在新的一年裡的佑護;而匠人只是在每年的年夜飯之前的祭祖中,擺上蔡倫、土地、祖先等供位,進行祭拜。 
    一般匠人在遇到技術性難題時,或者在技術上想有所突破時,首先想到的還是祭蔡倫,這種祭祀方式是單個進行,純屬個人行為,晚上在家或在背人的地方,燒上數量不等的紙錢,在燒紙錢時,需要在紙錢內放上一炷香,燒完後跪拜。

    業主在正常生產時,遇上制作特殊品種的宣紙時,由業主帶領著工人設香案、燒香、叩拜、燒紙錢,這種場面較大。因為平時業主根本不露面,作坊裡的生產全由管棚的(相當於現在分管生產的副總)一人負責,只是階段性地將生產什麼品種的紙,生產多少量等要求,告訴給管棚工,由管棚具體落實。只有在落實新品種的生產時,業主須親自出面祭奠蔡倫。在清末及民國年間,宣紙產業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沒有開發新的宣紙品種,因此各作坊也幾乎沒有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但此習慣一直延續下來,形成業內的自覺行為。

    1964年,泾縣宣紙廠在恢復生產丈六宣紙時,由於此紙幅面大、操作難度高,就有工人自發在家燒紙錢祭拜蔡倫,後作為封建迷信被破除。

    另有孔丹造宣紙的傳說。現在有一種說法,單宣實際上就是紀念孔丹,也可稱之為“丹宣”,如:四尺單也可稱為四尺“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