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家具 >> 仿古木雕 >> 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

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

日期:2016/12/14 18:00:46      編輯:仿古木雕

    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明末,通高102cm,橫101.5cm,縱67.5cm。清宮舊藏。

    寶座木胎,通體剔紅花紋,卷曲紋搭腦,靠背透雕夔龍捧壽紋,兩側扶手亦透雕夔紋,座面邊框雕回紋,座面下束腰上雕刻連回紋,有托腮,直牙條,鼓腿膨牙,內翻卷珠式足,下承托泥。

    此寶座無論靠背、扶手還是座面、腿牙之上均雕刻纏枝花紋,枝葉滿布,密不露地,從雕刻風格看,應為明末清初的作品。 

    名詞解釋:

    寶座

    傳統家具中一種體型寬大的坐具,亦稱“御座”。明以後,隨著皇權制度的強化,寶座成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詞,象征著帝王的權威。《明史》載,明神宗時,宦官馮保竊權,“帝御殿,保辄侍側”。當時的吏部都給事中雒遵進言:“保一侍從之僕,乃敢立天子寶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見中官耶?”將宦官立於寶座之側視為亵渎皇權的大不敬行為。

    寶座大多擺放在宮廷正殿明間的中心或顯要位置,單獨陳設,極少成對。在寶座的背後還要放置一個較大的座屏,兩邊放置甪端、香筒、仙鶴、蠟釬等器物,格外尊貴、莊嚴。皇帝端坐在寶座之上,俯視群臣,“君臨天下”,充分體現出帝王的權威,以達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搭腦

    裝在椅背或衣架之上用於連接立柱和背板的構件。椅背搭腦一般正中稍高並略向後卷,以便人們休息時將頭搭靠其上,故名。

    透雕

    雕刻技法之一。一種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镂空背景部分,有單面雕、雙面雕之分。另一種介於圓雕和浮雕之間,常用於民間床、窗、梁、護板的雕刻中。

    夔紋

    我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回紋

    家具上常用的紋飾之一,由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寓意吉利深長,蘇州民間稱之為“富貴不斷頭”。在家具上,回紋主要作為邊飾,用於邊框、牙條、足端或束腰等處。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紋見於清代。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稱。原是須彌座上枭與下枭之間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條之間縮進的部。束腰是我國傳統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樣之一。

    托腮

    束腰與牙條之間的托層。有些束腰家具,束腰與牙條不銜接或銜接甚少,不能起到支撐作用,這時在兩者之間加一木條過渡,使結構更加合理。

    牙條

    很多家具在立木與橫木的支架交角處多運用形式不同的牙子來裝飾。這種牙子中長而直的稱為牙條。

    鼓腿膨牙

    帶束腰家具中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四腿自束腰下向外鼓出,然後又向內兜轉,形成內翻馬蹄狀,牙板亦隨腿的弧度向外膨出。

    托泥

    傳統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著地,另有橫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稱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還有小足,小足才是真正落地的部位。此部件多見於條案、幾類等傳統家具,以增穩重之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欄目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