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明青花村童風筝碗

明青花村童風筝碗

日期:2016/12/14 18:12:18      編輯:仿古瓷

    青花瓷器屬釉下彩,即彩繪胎上,加釉後進窯一次燒成。在明清兩代,青花瓷盛行不衰,且成為中國瓷器生產主流。若干年前,在上海先後出現不少明代民窯青花瓷,索價適中,購者踴躍。今天介紹其中一件瓷碗。

    此碗高5.8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5厘米。口微敞,口沿內外,有青花雙圈線。圈足底足外三圈、底足內雙圈青花線。閱讀至此,心急讀者會奇怪:“這種碗瓷器店中能買到,不就是家中用的藍邊飯碗!”我說,請別急,讓我介紹下去。此碗瓷胎細,體壁薄,釉質滋潤,青花發色青而淡雅。兩面青花,碗心雙圈,內繪牡丹花。碗外畫意有趣,繪村童放飛風筝。兩組兒童,每組三人,中以楊樹分隔開。三童子,有手舉風筝助放者;有剛脫手讓風筝飛揚者;有風筝已遙升高空者。個個歡快,神氣活現。

    村童、風筝、楊樹都以寫意手法繪出,安排在碗下邊,上面大半幅呈現出空曠天空。瓷碗匠師將人物縮得非常小,稱得上人物如豆,量下尺寸,青花村童只0.6厘米,而留下大片空白,讓讀者想象天空是多麼遼闊。整個瓷碗,匠師布局疏朗,落筆快捷,線條有力,人物生動,表達了童稚的天真、歡樂,有一種濃郁的抒情詩意。

    在瓷器中,民窯與官窯是兩種類型,經濟價格差距驚人,喜歡收藏者可以各就自己情況購求。這裡介紹的明青花村童風筝碗,出自景德鎮民窯,以筆墨簡練、圖意清晰活潑、不受拘束見長。俗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尺,當然比一寸長,但也有其短處;一寸,當然比一尺短,但也有其長處,有其可取之處,有其不可忽視之處。民窯瓷器也如此。

    據考古發掘材料獲悉,明中期以後,民間墓葬盛行用瓷碗陪葬的習俗。考古發現,瓷碗安放在墓的圹內棺外,人們習慣稱這類陪葬碗為“圹碗”。景德鎮窯場,由於客戶需求增多,因而各色青花碗數量極大。當時的事實就是這麼簡單:一方面是生產者謀利的需要,一方面是消費者信仰的需要,結果,造就出了許許多多奇妙的青花瓷碗,出現了一幅幅豪放、誇張的簡筆寫意畫。如果你是一位古瓷收藏愛好者,遇上這一類明代民窯青花瓷器,是否有意購回作為藏品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