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德化清代青花瓷大量外銷

德化清代青花瓷大量外銷

日期:2016/12/14 18:10:51      編輯:仿古瓷

"土山包"裡藏著青花瓷

青花瓷碗底部印有"盛興"字樣

沿著山坡,隨處可見碎瓷片

古窯口被樹木、雜草重重包圍,不細看還真難發現

  古窯口被樹木、雜草重重包圍,不細看還真難發現。
  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植被下,竟然掩蓋著一個個古窯?在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土山包"裡,還藏著產自清代的青花瓷!
  近日,泉州市文物普查隊在德化葛坑鄉下玲村發現了6座清代古瓷窯組成的古窯址群,這些古窯多為燒制青花的瓷窯。專家通過鑒定比對,認為古窯群中堆積的大量瓷器碎片為清代青花瓷,並且這裡出產的瓷器曾大量外銷。
  6個古瓷窯相距不遠
  古窯依山而建,窯口已經被樹木、荒草層層"包圍",遠遠望去一片蔥翠。沿坡而上,隨處可見片片碎瓷,山坡的斷層裡堆積著不同風格的碎瓷片,拾起一片,上面細微的紋路清晰可見。雖早已不住人家,但從殘垣斷壁中,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盛況。
  根據古窯分布地點,文物普查隊將6個古窯依次命名為二板橋窯、珂垅窯、石坊窯、下蒼尾窯、下尾窯、龍廣窯,6個古窯相距不遠。
  泉州市文物普查隊隊員吳藝娟說,每個窯址面積大約為300平方米至500多平方米;殘存的窯址依稀可辨認出窯口、窯壁、窯門;窯址內紅燒土堆下,隱約可見燒制器物的窯具,如墊餅、匣缽等。
  考古人員仔細辨別分析:根據"泰興"號沉船上的出水瓷器以及近年來各地沉船出土的瓷器,發現古窯群瓷器的器型、紋飾與沉船的出水瓷器基本相同,再依據"金玉、盛興、玉興"等字款,綜合推斷這些陶器出自清代。
  清代青花瓷大量外銷
  "炊煙袅袅升起,隔江千萬裡,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周傑倫的一曲《青花瓷》唱出青瓷極品的古樸典雅。
  考古人員介紹,此次古窯群發現的瓷器多為青花瓷,燒造器物種類有碗、壺、瓶、器蓋等。器物除素面外,流行刻畫及模印花式的裝飾手法,風格活潑,線條流暢,紋樣常見的有靈芝、花草、纏枝、龍紋等。產品質地堅硬細膩,釉色晶瑩潤澤。
  在大量碎瓷片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完好無缺的碗,碗口有青色波浪斜紋,碗身繪有正翻騰飛舞的蛟龍,整幅圖畫線條流暢,層次分明,青花成色濃淡相宜、俨然一幅寫意畫。
  "這碗的底部印有''盛興''字款,從這可以看出瓷器外銷各地。"吳藝娟說,古窯群裡很多瓷器上都有相應字樣,可從中推測,這裡出產的瓷器曾大量外銷國外,它們的發現具有較高考古價值,這個古窯群見證了清代泉州對外交流貿易的繁榮和德化窯在清代的巨大發展和規模。
  -相關鏈接
  青花瓷在清代達高峰
  青花瓷,始創於唐代,元代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標志著其制作工藝發展日臻成熟,業界人士簡稱之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應當是清代康熙年間官窯出產的"五彩青花"。
  青花瓷以钴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然後覆蓋上一層較薄的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制而成。燒成後釉面清爽透亮,紋飾靈動而不失規矩。
  青花瓷無論從用料、紋飾、燒制時間還是制作工藝上看都極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時使用頻率相當高。平常人家中多將青花瓷用作容器,堅硬、耐磨且不易損壞;而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大多將其作為裝飾品,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清代青花瓷器無論是在工藝技術、繪畫水平、圖案題材還是產量方面都達到歷史高峰,清代的青花瓷器深受收藏家喜愛,甚至遠銷海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