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瓷器,許多人都熟悉,但說起瓷器與臨汾有什麼關系,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實,在有“平陽”之稱的臨汾大地上,曾有過輝煌的古老瓷窯,如今依然有人對其念念不忘,其中之一,就是熱衷於從古瓷片裡尋覓研究平陽古瓷器的葛培忠。
今年72歲的葛培忠家住臨汾市平陽南街,從剛開始免費幫人撿瓷片,到不顧家人反對自己收藏瓷片,16年的時間裡,他收集了瓷片20多箱,精品瓷片20多盒共約7000塊,其中有300多塊為古老臨汾窯燒制的鈞瓷。
曾是北方著名窯場
“臨汾窯是我國古代北方的著名瓷窯,舊時又稱平陽窯,是我省南部規模較大、燒造水平較高的重要窯場,歷代文獻都有記錄。”12月23日,在葛培忠家中,他告訴記者。
葛師傅拿出一本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瓷器詞典》,指著相關記載讓記者看:平陽窯(即臨汾窯),唐代重要窯址,在今山西臨汾。其產品胎色較白,但釉欠細潤。“這一發現將臨汾窯的歷史追溯到唐代。清代學者藍浦著的《景德鎮陶錄》中也曾有記載,說平陽窯亦‘西窯’也,平陽府所燒。”葛師傅說,民國初年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也有記述:平陽真者,其胎之色純似黃土,其質在半瓷半瓦之間,其釉光而潤,細而發黃,多有蛇紋開片。
根據自己多年來對窯址的考察,葛師傅告訴記者,臨汾窯燒造的品種以黑瓷、白瓷為主,兼燒鈞瓷和青黃瓷等。其中,鈞瓷是老葛最為鐘愛的。目前老葛收藏的臨汾窯鈞瓷瓷片,有數百片,“有的瓷片是從施工工地撿回來的,有的是朋友發現叫我去看時拿回來的,還有不少是用煙跟工人換來的。當然,也有掏錢買來的”
平陽鈞瓷特色鮮明
鈞窯是我國宋代五大著名瓷窯之一,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為我國北方地區比較發達的重要產瓷區之一。由於河北、山西等地都有鈞瓷燒造,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葛培忠介紹,鈞瓷的器型有花盆、盞托、洗、尊、瓶、爐、罐、碟等,碗、盤產量很大。鈞瓷大部分產品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濁釉,釉內含有少量的銅,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有些產品釉面還會燒出茄皮紫或玫瑰紅色及蚯蚓走泥紋,“出現這種顏色的產品十分珍貴,這幾種釉色具有瑩光一般幽雅迷人的光澤,質感滑潤,色調柔美。”“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人們鐘情鈞瓷的原因,也是葛培忠深愛鈞瓷、研究鈞瓷的緣故。“臨汾鈞瓷也有自己的顯著特點。”這是老葛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通過對收集的瓷片與在窯址收集的臨汾窯瓷片仔細對比,一些鈞瓷與他在窯址發現的瓷片胎、釉、器型相吻合,而與河南鈞瓷卻不相同,臨汾窯鈞瓷的美麗驚艷及其獨特同樣讓人驚歎。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比對,老葛認為,凡河南鈞瓷具有的釉色臨汾窯都有,但臨汾鈞瓷卻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特點,最具代表的就是一種藏有密密麻麻如螞蟻卵大小白點的瓷片,讓人粗看時溫潤質樸,細瞧後卻大有乾坤,釉面下密如雨點,形若蟻卵,亮似珍珠,惹人眼饞。
實地探訪有新發現
老葛第一次發現臨汾鈞瓷瓷窯遺址,是在1999年,地點位於堯都區堯廟鎮神劉村。
老葛回憶,1999年之前,在與收藏圈的朋友交流時得知,臨汾有鈞窯並生產鈞瓷,但窯址在何處卻無人知道。1999年夏天,他一個籌建洗煤廠的朋友在堯廟神劉村施工時,偶爾發現了一孔老窯址及大量瓷片,他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當時瓷窯已經被填平。“我過去一看地上散落的全是鈞瓷碎片,問朋友在哪裡撿的,朋友說,當時推土機推土填溝,在溝邊推出一個破窯,但比燒磚窯小得多,半個窯頂還在,大約兩米高。”當時他只撿回了一些瓷片,但老窯窯址卻已經填平了,使他欣喜中還有些失落。
2001年,在堯都區第二人民醫院門診樓基建工地,葛師傅再次發現了專燒鈞瓷的窯址,這次他不僅撿到鈞瓷瓷片,而且看到了已經被毀壞的瓷窯遺址。他撿到的鈞瓷瓷片大部分為碗盤,甚至有幾件還可基本成型。
2003年,山西省考古所專家在《考古與文物》上,發表了調查臨汾窯瓷器的一篇文章。葛培忠發現的窯址也進一步證明,臨汾窯鈞瓷主要窯口除龍祠窯外,在汾河沿岸也散落著不少小窯口。
願無償捐贈部分瓷片 通過自己研究及研讀大量史料,老葛推斷,臨汾窯鈞瓷在金代達到鼎盛,因為這個時期燒制的鈞瓷器型規整,釉面平整均勻,釉色純淨亮麗滋潤,精細者釉面如脂如玉,掛紅斑者流淌自然,胎質細密,“入元以後質量明顯不如前朝,胎質粗松。元末明初由於戰亂,臨汾鈞瓷就基本停燒了。”“聽說臨汾要建博物館,我們這些臨汾瓷片的藏友也非常關注,如果將來有機會,我們願意無償捐贈自己收藏的部分瓷片。”老葛表示,“希望臨汾瓷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了解臨汾歷史文化,弘揚臨汾窯瓷器文化的行列中,讓臨汾、山西乃至全國的人知道在古都臨汾的歷史上,臨汾窯瓷器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鏈接
山西老窯知多少
較之著名的宋代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山西瓷器並無顯赫名聲,但我國最早的原始青瓷,即發現於距今4200年的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始於唐代,它雖位於河北,但此窯系和鈞窯類似,卻以山西窯廠為最多。明代時山西南部流行的低溫釉陶器法華陶器,更是獨步一時。
山西著名老窯口有: 大同窯:位於今大同境內,始於金代,終於元代。大同西郊瓦窯村等發現瓷窯遺址,以燒黑釉器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最具代表性的為剔花罐。
懷仁窯:位於今懷仁縣境內,發現遺址有小峪、張瓦溝、吳家窯三處。始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燒瓷以黑釉為主,弦紋瓶及罐等器物胎體厚重,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有雁北地區特色。
渾源窯:位於今渾源境內,在五代後梁時渾源已有“磁窯鎮”地名。渾源窯建於唐代,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等品種。金元時期窯廠擴大、品種增多。渾源古代瓷窯曾出土大量“鑲嵌瓷”,證明過去被認為是朝鮮獨有的“鑲嵌瓷”,在中國古代也有燒造。
榆次窯:位於今太原孟家井,孟家井舊時屬榆次縣。瓷窯創燒於金代晚期,元、明時期達到鼎盛,規模宏大,到清朝晚期逐漸廢棄。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點,具典型金代風格。
平定窯:位於今平定柏井村。始燒於唐,歷經五代到宋,以燒白瓷為主,還燒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窯址與河北邢窯、定窯相距較近,瓷器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之處。
交城窯:位於今交城境內。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赭彩有呈橘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
介休窯:位於今介休洪山鎮。始燒於宋,歷經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較少見。宋代以白釉為主,受定窯一定影響,碗盞裡心留有三個細小支燒痕是其特征之一。金代燒黃褐釉印花器較多,器內多印花,富有介休窯特色。
霍縣窯:位於今霍州陳村。以燒白瓷為主,用支釘墊燒,器內及器足都留有五個小支燒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所提及的彭窯仿古定器折腰盤,霍縣窯遺址裡遺留甚多,證實明清兩代文獻中的彭窯就是在霍縣陳村。
長治窯:在今長治縣八義鎮。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有特色,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
除上述著名窯址外,山西歷史上出現過的窯口還有蒲州窯、陽城窯、廣靈窯、長子窯、壺關窯、靈石窯、襄陵窯、岳陽窯、河津窯、吉縣窯、鄉寧窯、曲沃窯、翼城窯、夏縣窯、趙城窯、沁源窯、靜樂窯、壽陽窯、武鄉窯、和順窯、昔陽窯、河曲窯、崞縣窯、保德窯、繁峙窯、定襄窯、馬邑窯、五台窯、盂縣窯、臨縣窯、天鎮窯、隰縣窯、浮山窯、蒲縣窯等,遍布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