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陶瓷 >> 方曾三紫砂加彩大壺

方曾三紫砂加彩大壺

日期:2016/12/14 18:06:21      編輯:仿古陶瓷

    清方曾三紫砂加彩大壺

    規格:長28cm、寬19.5cm

    “穿花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兩句詩無疑是這把壺所現景致的最好寫照。但見蛱蝶在花間穿梭,盡是如錦似繡的彩影璀璨。深褐色的紫砂鋪地,粉彩蝶花倩倩,帶給你一片明媚。

    該壺有笠狀蓋,圓珠鈕,缽形腹,三彎流,正耳把,圓筆篆書方玺款。長度有28厘米,形制較大,故稱大壺。

    其顯著特點是紫砂加彩,深色鋪墊下是淺色的花蝶,色調搭配有鮮艷奪目的效果;而粉彩也有粉紅、粉黃、粉綠到粉藍等幾個主色調,相互參差錯列。

    與此壺紋飾相同者有同時代邵正來款紫砂加彩壺,形體稍小,造型圓潤。

 

    任何藝術形式都需以獨特的魅力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紫砂上加彩施釉雖然使紫砂器變得艷麗缤紛、別具一格,但同時也良莠不齊,出現了過於繁缛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忽略了紫砂藝術本來面目的現象,本末倒置,難免引起文人玩客們的非議。吳骞在《桃溪客話》中就評論說:“陽羨茗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同價。百余年來,名輩既盡,時工所制,率粗俗不雅,或塗以黃丹,無一可以清玩。”阮葵生《茶余密話》更雲:“近時宜興砂壺,復加饒州(景德鎮)之鎏……光彩照人,卻失本來面目。”紫砂茶具之美,美在其天然色澤,如果所裝飾的色彩與其不諧調,甚至趣味庸俗,就不只是畫蛇添足的問題,而是藝術發展方向問題了。紫砂彩釉壺盡管出了不少名作,終因粗俗不雅者太多而未得到廣泛流傳,但這也反過來說明其中精雅者的可貴。

    方曾三(亦作“方曾三”),雍正、乾隆間制壺名手。有高圓式壺、點彩壺等傳世,底钤“方曾三制”陽文篆體方形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