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插花
日期:2016/12/14 18:08:52   編輯:仿古瓷宋 白地黑花梅瓶
梅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瓷器,以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及至現代,多用作花瓶、陳設。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元時期較為流行,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宋代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裡都能見到。宋代的梅瓶,器體一般是高且偏瘦,底部比較小,處理手法多樣,常有稜角分明的轉折。這一器形後來還被當作插花陳設、祭祀器物及墓室中辟邪消災、清平吉祥的風水寶瓶。
到了明清,皇家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梅瓶,而且造型越來越優美。明代的梅瓶高度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當屬宮內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富於女性的特征的話,那麼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富於男性的特征。至於清代的梅瓶,由於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的審美水平。